峨山非遗知多少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“彝族武艺”
发布:admin 来源:1 时间:2020-05-27 点击:5033

          彝族武艺,是集民间体育和舞蹈于一体,兼具竞技性、观赏性、表演性的彝族特色民俗文化活动,套路、动作都源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经验。武艺和花鼓混合表演,演练时配有铜锣、唢呐伴奏,亦称花鼓武艺。

       彝族武艺最早在高平乡一带兴起,尔后传至县内的莫作洛、总果、甸中、文山、塔甸、瓦哨宗、雨来救等彝族纳苏、聂苏村寨。目前只有甸中镇镜湖村、双江街道高平村两个村寨还保留着彝族武艺。

       据峨山彝族自治县2001年县志记载,自明朝以来,武艺就在峨山彝族地区就广泛流传开来,当时习称“十八般武艺”。旧时,各村寨均有二三十人组成的武术队。清康熙四年(1665),民间武术运动比较流行。清末,由于火药枪的传入,彝族武艺的作用逐步由“决打”演变为“花哨”,即体育活动与娱乐相融合的演练形式。清光绪年间(1883),为抗击法国殖民者从越南入侵云南,峨山阿科依普家姑娘铭都姆本部替年幼的弟弟从军,并多次立下战功,当地人称其“彝族花木兰”。

       彝族武艺是峨山彝族人民的一个重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项目,融合花鼓舞多种表演套路,有着浓厚的彝族地域特色。彝族武艺的粗犷奔放与欢快的花鼓舞刚柔相济,集成民间体育和民族舞蹈的优秀传统文化结晶,是彝族优秀、灿烂、宝贵的文化遗产。它既有武术强健体魄、磨练意志的作用,又是彝族人民表达自强、自尊、自爱的一种方式,在历史传承性上具有扎实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多方面的社会价值。在促进传统民族体育的民俗化与社会化的同时,增强了峨山彝族人民的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,激发彝族人民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、增强民族的凝聚力,对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。

摄影:李海峰

编辑:张飞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