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山非遗知多少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“彝族医药”
发布:admin 来源:1 时间:2020-06-13 点击:6718

       彝族医药,峨山彝语称“聂苏诺期”。“诺期”是彝族对各种药的总称。分布在峨山县境内彝族聚居的村寨。尤其在化念镇高城村、富良棚小假左村、双江街道富泉村等地有在当地出名的彝族医药医生,彝族医药尤为盛行。

       彝族医药广泛运用动物药、植物药和矿物药,治病用药则根据病情和药性,单味应用或数味配合,药材配制方法细致,剂量设计精良。彝医重点诊治的疾病类型有骨伤、妇科疾病、儿科疾病、精神疾病及其他疑难杂症。

      早在彝族母系氏族社会“支格阿龙”时代就知道用羊油蹄、蟒蛇、花椒根、黄连等动、植物和矿物治病。清康熙三十七年(1698),知县陆绍阁主持修的《嶍峨县志》,在物产药志之属中记录了“天麦冬”等24种地产中药材。清康熙《嶍峨县   志》还记载了当时野生和栽培以及饲养动、植物药材近400种。

       彝族医药取材、用药特殊,治疗手段多样,对药材不良反应提前预防,以及对患者身心的双重治疗,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彝族诊疗体系,为中西医药、现代医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;彝族医药抄本、验方、占卜经文均用彝文撰写,用彝族文字记录的药方与原始阴阳、八卦、五行相结合,充满着彝族人民对本民族传统医药独特的理解和运用。

       彝族医药对妇科疾病、骨科疾病、疑难杂症等治疗效果显著且有治愈病例,传统彝族人民缺医少药,与彝医建立了非常稳固、信赖的医患关系,在彝族人民心中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市级传承人——唐保昌

       唐保昌,男,彝族,峨山县化念镇凤凰社区高城人。自幼跟随师傅普春林、李春富等人上山采集药材,15岁开始研究药材的使用。文化大革命时期,学习一度中断。1980年以后政府恢复发展彝族医药,唐宝昌又开始对骨科、风湿、妇科等病症进行深入研究,尤其对破伤风杆菌爆发有独特的治疗手段。家中常年存有彝族专用的草药数十种,均由自己采摘和制作保存。唐宝昌的草药对脑梗阻、白血病等患者有明显疗效,经常到周边村寨乃至其他乡镇,帮村民看病,具有一定的影响力。

       一、唐保昌熟悉各类本地药材的功效和使用,广泛运用野生植物用药,与动物药、矿物药搭配使用。治病用药则根据病情和药性,单味应用或数味配合。药材配制方法细致,剂量设计精良。

       二、唐保昌根据不同的彝族传统药材有不同的加工、使用方法,对可能会因药材本身毒性而产生的副作用,提前准备好解药,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
       三、作为彝族草医,具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看病诊疗方法。在全面了解病人病情的同时,会根据病症使用彝族经文对病人诵念去病驱魔的经文,即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。

文字:张飞斐          摄影:李海峰

编辑:周敏春          审核:赵德科